领略春天的韵味,聆听羊年的歌声,2015年春天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简称等离子体所),洋溢着推进改革发展的干劲和攻坚克难的热潮。为落实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践行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等离子体所谋篇布局,以成立联合工作组为突破口,逐步推进各项改革,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加强团队协作提升竞争力,凝心聚力探索科研活动组织运行新模式,促进创新成果产出,实现研究所创新发展。
抢抓机遇 主动求变
等离子体所科研团队历经近40载的顽强拼搏,先后建成并成功运行了四代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自主设计并建造了世界首台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以及建成多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系统,将EAST发展成为国际高性能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最重要的实验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持续支持下EAST工程建设和物理实验取得重要进展:2012年EAST物理实验创造了两项当时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记录;2014年EAST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装置运行能力全面提升。2015年EAST辅助加热系统项目以“全面达到和超过设计指标,不超预算、提前、高质量圆满完成工程建设”通过国家验收。“EAST已成为国际磁约束聚变装置中最前沿的,以及未来五年世界上最有能力实现400秒长脉冲高性能等离子体研究的聚变装置”。
EAST装置运行区间的大幅提升又一次激起了等离子体所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热情。与此同时,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及合肥大科学中心建设的全面展开,让等离子体所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人才是核心生产要素,等离子体所目前在职职工平均年龄33.1岁,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和创新人才的持续涌现对于研究所的务实创新至关重要。
聚变研究征途漫漫,任重道远;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人才支撑。2014年,新一届所领导班子上任履新后主动求变,将有助于回归科研本位、释放创新活力的科研管理举措提上日程。在所领导班子大力支持及所属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联合工作组的筹划、动员、运作等工作雷厉风行开展起来。目前,聚变物理工作组(简称物理组)已经成立并正式运转起来,聚变工程与技术工作组(简称工程组)也已启动,相关工作正全面展开。
优化布局 凝心聚力
“聚变物理研究具有强烈的目标和问题导向,EAST物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合作交流,才能提升等离子体所科研团队的竞争力”。等离子体所所长万宝年研究员在动员会上就强调了成立联合工作组的重要性,旨在集中力量开展大科学工程团队研究计划、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结合科学目标,建立更加科学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实验组织开展形式对于目前的EAST来说尤为重要。以聚变研究具体任务为导向,动态形成Task force,组建跨部门和学科交叉的物理组是适应研究所发展需要和开展EAST物理实验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建设‘公正、公平、自由’的研究平台、培养‘求实、求是、严谨’的科研风气”,物理组总协调人、梁云峰研究员在首次全体成员会议上凝练了物理组的宗旨。“物理组的建立有利于集中有限力量开展较大的团队研究计划,避免所内各单元研究的碎片化与重复和冲突。”物理组总协调人、项农研究员指出物理组成立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至上,排除行政干预”,作为一个非行政组织单元,物理组打破了原有科研单元间之间沟通协调的藩篱,建立更加畅通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凸显了资源公开,合作共享的重要性,增强了整体团队力量和协作意识。同时也助推整合学科布局,凝练方向目标,进一步突出聚变研究特色,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优势研究方向的形成,
物理组汇聚包括“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等一批青年才俊。以中青年博士为主导,近两百位成员中,45岁及其以下博士学历人员就占了九成。在青年人打头阵的同时,物理组提倡资深专家掌舵,号召并邀请资深人员提供咨询和评估建议。在物理组前期工作中,所领导以及诸多资深研究员对工作组研究方向及管理规范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科研重任不分年龄,45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凭借丰富的学识经验,能够为青年人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离子体所希望通过物理组的运行,凝聚老中青三代结合的聚变研究队伍,培养锤炼科研骨干,发扬和传承EAST大科学精神。
聚焦目标 分解任务
“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问题,细化分解任务,然后汇总各个研究方向的力量,形成团队协同开展实验研究”。物理组暂定了托卡马克运行模式与加料、加热及电流驱动,等离子体约束和输运,磁流体不稳定性及三维物理,H模台基及边界物理,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高能粒子物理及ITER和CFETR相关物理前瞻性研究等方向。“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研究方向将可能进一步拆分或合并,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梁云峰在首次组会上补充道。
物理组采用协调人负责制度,分层管理,各级协调人负责组织组内学术活动,协助优化各级课题研究目标,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Task force协调人是不仅愿意为大家服务,而且学术研究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组织沟通能力的青年骨干”,项农很看好青年人的科研热情与干劲。计算机应用研究室为物理组搭建了EAST Wiki系统(http://d07.ipp.ac.cn/eastwiki/),“它是一个开放的,可供工作组内成员展开充分自由讨论和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梁云峰讲述了系统的便捷之处。
物理组定期举办物理成果进展讨论会、年度总结、出版成果文集,建立EAST物理规划及各研究方向物理网络主页,举办EAST实验计划、实验提案讨论会,建立所外论文、会议发表公示及工作组内部讨论制度,EAST物理实验共享等系列关于学术规范的规程。
借助物理组公正、公平、自由、充分沟通交流的平台,更多的年青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公开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术成果,交流学术观点,组织或参与更多头脑风暴式的研讨会。物理组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供其施展才华并迅速成长,有助于充分发挥大家的科研热情与创造才能。
运转迅速 期待收效
“JET装置上取得的系列先进成果证明了Task force是高效可行的组织形式”。协调人徐国盛研究员结合研究经历介绍了国外大型装置很早就形成若干个以具体任务目标的Task force组织开展物理实验研究,希望这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也能在等离子体所开花结果。
从动员会到首次全体成员会议的召开,从Task force内部激烈的小组讨论到每周例会上的多个学术报告,物理组正式运转三个月以来,围绕2014年聚变物理研究成果总结及2015年实验计划及实验提案开展了大量工作。
“EAST逐渐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下一步的物理研究需要依靠更好的团队合作,前提是有一个合作交流的空间,现在大家能够在物理组框架下聚在一起自由交流”,协调人孙有文研究员认为物理组的成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采用Task force运行组织形式,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希望经过一轮物理实验,逐渐形成系统化”,协调人王亮研究员分享了心得体会。
“担任协调人既是付出,也是锻炼,我们将在付出中收获,在挑战中成长。”协调人钱金平博士谈及物理组工作时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协调人刘海庆博士介绍了近期组织开展的小组内部学术活动并认为“物理组鼓励大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开展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完善后变成可执行的方案,这种模式将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物理学术水平。”
借助东风 扬帆远航
“框架很好,已经正常运转起来,并且青年人思维活跃、热情高涨,达到了初始预期效果。”万宝年在肯定物理组开展前期工作的同时,号召青年科研人员能够直面问题、打破常规,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并希望大家能够围绕EAST科学目标集成实验提案,多提出一些创新思维或想法。
“平台的建设、讨论的氛围、思想的自由探讨对于物理研究十分重要”,梁云峰感谢所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促成物理组的良好运行,并对物理组在人才培养方面充满期望,“希望通过物理组的运转,将来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管理,需要不断探索科研管理的新模式。梁云峰认为物理工作组能否长期正常运转,不仅需要建立合理的科研规范,还需要专业的执行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可参与对EAST物理实验的进展监管。新的实验组织形式的开展实施,一定会遇到新的挑战,物理组前景广阔,负重致远。“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需要不断优化完善组织形式,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和机制”,项农道出大家的对于物理组模式的期望。
团队合作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单打独斗关起门来的科研工作必将举步维艰。万宝年描绘了一幅物理组开放合作的蓝图,指出物理组也将是一个开放的实验组织形式,在所里逐渐成熟后将逐步放开并保持自身特色,向合肥地区的大科学装置,向国内外的聚变科研单位和聚变研究科研人员开放,最终形成一个全面开放合作的格局。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等离子体所将继续围绕聚变研究中的关键性重大问题,以成立物理组和工程组、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完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科研布局为起点,聚焦重点、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ITER和我国未来独立设计建造运行聚变堆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相关报道于2015年3月23日刊发于《中国科学报》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2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