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3-16 | 作者: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1、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5日报道,美国斯坦福材料和能源科学研究所与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科学家在实验室获得铁基高温超导体的量化数据,首次证实高温超导与磁性有关,这是科学家首次在超导领域获得定量数据。相关研究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2、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2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称,将刚出生一周的小鼠15%的心脏切除,结果发现,在3周内受损的心脏重新完好地长出来,其外观和功能与正常心脏无异。实验表明,新生哺乳动物的心脏在受损后完全能够自我愈合,这一发现可为治疗人类心脏病提供新的思路。
3、日本东京都临床医学综合研究所与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开发出了利用实验鼠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高效制造造血干细胞的技术,新技术使造血干细胞的生成效率达到了原有方法的4到5倍。在确认安全性后,未来治疗白血病时,有望利用这种技术制造大量造血干细胞,从而不再依赖骨髓移植。相关论文已刊登在美国《血液》杂志网络版上。
4、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科学家使用嵌段共聚物合成出一种新式的纳米膜,该膜可过滤掉饮用水中的细菌。以往商用膜在孔隙密度或孔隙大小的一致性方面都存在局限,但新式纳米膜上的孔隙分布均匀,增加水流的同时任何细菌都无法通过。该研究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
5、英国邓迪大学、伦敦国王大学以及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免疫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可识别结核杆菌的单克隆抗体,这种A类免疫球蛋白(lgA)属于同质性抗体,经实验模型验证,该抗体与干扰素结合使用可有效对抗肺结核感染,这也是第一次有研究表明它可以用来治疗结核病。
6、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日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可吹塑成型的合金材料(BMGs),能够像制作玻璃或塑料制品一样吹膜成型,却不会牺牲其原有的强度和耐久性。而找到这样一种像塑料般可塑且加工成本低廉、又拥有普通钢材两倍强度的材料,一直是科学家们多年的夙愿。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材料学著名期刊《今日材料》杂志上。
7、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消息称,2月24日升空并于26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已于3月7日“永别”了国际空间站,3月9日成功返回地面。这是“发现”号最后一次造访空间站。对接期间,宇航员们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完成了一系列任务,还为空间站运来“机器人宇航员2号”,后者是首个进入太空的类人机器人,并将成为空间站永久居民。“发现”号自此正式退役,成为博物馆展品。
8、 NASA科学家理查德·胡佛在《宇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其已经在陨石中发现了地外生命的痕迹。他曾经于南极、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找到过碳质球粒陨石,在实验室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仔细观察陨石切片后发现了细菌化石,如能被证实,这就会是地球之外的宇宙其他地方同样存在生命的证据,并将有助于理解地球上生命的最初起源。而美《探索》杂志在线版文章对其提出质疑:部分科学家认为胡佛无法证明这种微生物化石究竟是陨石自带的,还是很久以前坠落地球之后被地球微生物“污染”的。
9、据美国太空网报道,包括美国马里兰大学学者参与的最新观测指出,超大质量黑洞的“吞噬”能力超级惊人,他们观察到一个距离地球6亿光年的Mrk 231星系核心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巨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而这些就是黑洞原本要“享用的大餐”,却因“吃得太多”使得高速落入黑洞视界的物质终于爆发向外抛射,令黑洞无法继续积聚更多物质而保持生长,同时也让星系本身无法进行新生恒星的孕育。
10、格林尼治时间3月9日23点23分(北京时间3月10日7点23分),太阳表面再次发生一次强烈耀斑爆发。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测量结果显示,这是一次X1、5级的爆发事件。爆发位置位于太阳黑子1166群。NASA的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记录下了此次爆发产生的强烈紫外辐射和物质抛射过程。而就在近4年没有X级耀斑事件之后,太阳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起X级爆发事件。
11、美国太空网报道称,根据预测,2011年3月19日月球将比过去19年任何时候都要靠近地球,届时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约356577公里。满月时月球将会更加巨大,这种现象又称为“极端超级月球”。有科学家认为满月与地球的距离如此之近,会使地球上发生更多的地震或火山爆发,但也有科学家反驳说在月球位于近地点时,月球的引力与其他时候相比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因此不足以判定它会提高自然灾难发生的可能性。
12、日本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于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该国历史上震级最高地震——里氏9、0级地震,而地震造成的海啸袭击了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受此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多个机组连日内相继发生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日首相菅直人在记者会上称,这次是日本“史无前例”的灾难。至15日8点31分,核电站正门测得辐射量为每小时8217微西弗,约为普通人全年辐射量上限的8倍。按要求,核电站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需做好防止核辐射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