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3-29 | 来源:科技日报 (3月20日-3月26日)
1.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斯隆凯特琳癌症纪念中心的研究人员在3月18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称,Skp2基因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新标靶,通过阻断其活性,可以迫使癌细胞老化、停止分裂并死亡。增进对Skp2基因及其与细胞老化之间关系的理解,或有助于开发出可抑制各种常见癌症中肿瘤发展的新型药物。
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3月18日宣布,该机构的研究人员从能通过辨别病原体表面独有的寡糖并将病毒拦截下来蛋白质DC-SIGN入手,合成了一种具有高度可溶性、低毒性及持久性等优点的分子,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在细胞间传播。这项研究下一步将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3. 德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一种水溶性光感多肽结构,其生物学功能可以利用灯光来开启和闭合。这种多肽模型可以控制相应的天然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而借助光来控制相应的信号链。进一步研究将有望实现治癌药物的精确投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应用化学》杂志上。
4.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工程师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发明了一种新型设备,可将光脉冲快速转化成电子信号后返回脉冲,测量速度比现有设备的效率高约1万倍。这种设备可被应用于超快速、高容量的通讯系统,用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破解保密信息等。
5.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硅和银制成了一种模拟大脑突触的忆阻器电路,证实了此前关于忆阻器能用于制造如大脑一样工作的计算机的设想。相关论文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
6. 日本国立天文台宣布,一个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日本太阳观测卫星“日出号”搭载的可见光磁场望远镜,成功观测到太阳极地地区超过1000高斯的强磁场,磁场强度与太阳黑子相当。这一研究成果改变了之前认为太阳极地只存在广范围蔓延的弱磁场的认识。
7.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3月21日《自然》杂志网络版上首次证实,用作实验治疗并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可传输到肿瘤中,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并利用RNA干扰(RNAi)机制关闭一个重要的癌症基因。这种通过血液注入、在患者身上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基于RNA干扰的新型疗法为未来在基因水平上抗击癌症和其他疾病打开了大门。
8. 科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阿塔卡马探路者实验(APEX)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存在于100亿年前的早期宇宙巨大星系SMM J2135-0102,该星系以现今银河系100倍的速度不断制造出类似太阳的恒星,相当于每年产生出250个太阳。
9. 有全球第一艘商用太空船之称的维珍银河航天公司的“太空船二号”3月22日在美国加州莫哈韦沙漠上空进行首次试飞。公司表示,试飞将进行到2011年底,预计于2012年启动商业太空旅游。
10.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3月23日宣布,下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将首次使总能量高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两束质子流进行对撞,这是迄今为止能级最高的质子流对撞试验,数十亿次撞击将产生大量数据,研究人员希望借此巨大能量获得关于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的物质组成和宇宙创造的关键发现。
11. 美国InVisage公司研发的一种由量子点组成的量子薄膜或许可使数码相机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这种新材料可提供比传统硅传感器高约4倍的性能和2倍的动态范围,而且成本不会高很多。此优势特别适用于高端手机,也可很容易地集成到现有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中。
12. 西班牙物理学家发现,通过移除石墨材料表面的单个原子,制造原子空位,可使石墨中产生局部磁矩。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发利用非金属材料和生物兼容性材料来制造磁体的新方法,而且可比现有磁体更轻、价格更低廉,未来有望应用于旋转电子学研究,即通过不成对的电子的自旋来开发新一代电子设备。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
13.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在烟草叶绿体中发现了对蛋白质的构成起调控作用的基因开关,借助所谓的核糖开关,可以开启或关闭烟草植物中的叶绿体基因。未来利用这种核糖开关,不仅可以针对性地研究叶绿体的功能,还能提高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使核糖开关在生物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