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5-31 |来源: 科技日报
1. 据英国《泰晤士报》5月21日(北京时间)报道,有“科学怪人”之称的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已经在实验室制造出了首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细菌,这标志着“人造生命”这个梦想已经走进现实。不过,亦有声音指出其并没有制造生命,仅仅模拟了生命,而且这种技术会带来“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
2.爱因斯坦百年前预言遭遇新挑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实验方法,观测到了布朗运动中单个粒子运动的瞬时速度,从而首次证明了能量均分定理适用于布朗粒子,而100年前爱因斯坦曾预言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3. 英国牛津大学与新加坡相关机构合作,发现一种名为CISH的基因,其基因变异会使人更易感染包括结核病和疟疾在内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很显然CISH基因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4.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员对汽车的控制系统实施了一系列攻击测试后得出结论说,面对黑客的恶意攻击,汽车电脑也难逃一劫。因此,汽车行业在开发具有无线功能和互联网功能的高级汽车计算机系统时,头脑中应该紧绷网络安全这根弦。
5. 日本东京大学团队在《自然·化学》网站发表文章称,他们制造出氧化钛的一种新的结晶形式,在室温下,当它受到光线的刺激时,能够从导电的纯黑色金属态转化为棕色半导体态,这为数据存储创造出一种有效的开关功能,可用于制造“超级”蓝光光盘,这种光盘的数据存储能力是DVD的几千倍。
6. 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载文指出,英国利物浦大学和杜伦大学研发出新碳基超导物质: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改变C60的晶体结构,不同C60晶体结构下的Cs3C60能够从磁绝缘体转变为超导体,而其超导转化温度也从38K转化为35K。碳基超导物质结构的灵活性让科学家可更好地厘清高温超导产生的内在机制,将有助于降低诸如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及其他依赖超导体的能源存储应用的成本。
7.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5日(北京时间)报道,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天文望远镜上装载的“宇宙起源摄谱仪(COS)”发现恒星吞噬行星现象。迄今为止探测到的、银河系中温度最高的太阳系外行星WASP-12b正处于被母星“吞噬”的过程中,可能成为银河系中“最短命”的行星。
8. 据《科学》杂志在线版5月25日报道,功勋显赫的“凤凰”号探测器在两年前的5月25日着陆火星,但现在却是时候说永别了。NASA数次试图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凤凰”号,可惜均未成功。据“奥德赛”号火星侦察轨道探测器传回的照片显示,“凤凰”的羽翼——太阳能电池板或已被厚重的干冰压损,“涅槃重生”希望渺茫。
9. 俄罗斯科学院列别德物理研究所和日本电气公司(NEC)利用“人造单原子”(一种在普通硅基芯片上加工制成的金属薄膜)方法,成功研制出量子放大器,使在芯片上建立量子元件的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最终可被用作大规模、可调整的量子放大器组件,也为实现量子太阳能电池的量产带来了希望。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10.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在M87星系中心观察到超大质量黑洞漫游现象,即其位置发生了变化(位移)。科学家推测这是一种经常性现象,或可看成是两颗年龄较大、质量较轻的黑洞发生合并的标识,亦可能对基础天文学部分领域带来影响。
11. 在5月27日出版的《自然》上,美国德州大学地理研究所科学家介绍了他们利用NASA的火星探测器(MRO)采集的雷达数据,成功再现了火星北极冰冠两特征形成过程。该研究认为重力风是火星北极冰冠存在着一条规模胜过大峡谷的深谷和一系列的螺旋形低谷的主要原因。这是人们发现这两个特征40年来,首次准确地解释它们形成的原因。
12. 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高压喷气动力驱动的高超音速X-51A“波行者”(Waverider)飞行器于5月26日首飞成功,其以5倍音速飞行了大约3分半钟,为同类发动机驱动的飞行器中航行距离最长。X-51A的首飞成功,将美国空军的行动范围和作战空间拓展到了外太空,使美国空军具备了对全球目标发动“即时打击”的能力。
13.人体电子植入设备易受电脑病毒攻击目前首次获得验证。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里丁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使植入手臂的一个电子芯片感染了电脑病毒,从而成为全球首个“感染”电脑病毒的人。
(本栏目主持人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