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6-28 |来源: 科技日报
1. 借助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重组技术,日本正致力于建立一个适用于大部分日本人口的干细胞系银行,研究人员已经由志愿者处获得iPS细胞,并证明iPS细胞表现正常,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此类干细胞库将可利用不同种族人群的细胞检测不同药物的毒性,还可为组织替代疗法提供所需的细胞。
2. 德国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了肥大细胞免疫反应机理,证明一直以来被低估的免疫细胞,即所谓的肥大细胞,其实处于免疫系统抗病第一线,在感染后的几个小时内就已经确定了该如何防御。这一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成果将使人们对信号物质、免疫细胞和疾病防御这些复杂网络的理解更深入。
3. 据《纳米快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们在一个类细胞膜内植入了一个可由“细胞”内部的燃料驱动的纳米晶体管。该技术可用于制造新型人机接口,植入设备可传达细胞膜内与疾病相关蛋白的内部工作信息,并最终创造出可读取甚至影响大脑或神经细胞的新方法。虽然基于此项技术的实际治疗尚需时日,但新研究在生命和机器之间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4. 一个德法联合研究小组通过在硅材料中嵌入锗纳米晶体,有效地阻止了热传导,从而将硅的导热系数降至低于1瓦/米•开尔文,开创了硅材料用于温差发电的新应用。《自然•材料》杂志报道了这一或将带来突破的成果。
5.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光子和光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制出了首个集成的全光学时间积分器,该积分器是一块与电子技术兼容的光子芯片。这标志着硅芯片进入了超高速光学处理时代,其全光学计算和信息处理能力克服了电子器件所固有的速度极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信》杂志上。
6.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冈田真理子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鲍里斯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利用计算机对测定数据进行模拟,从理论上发现了决定细胞分化、细胞增殖等不同形态的细胞内分子通道。该研究使得控制细胞稳定分化成为可能,如应用在再生医疗领域,可以帮助细胞形成稳定的构建。
7.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州发现了距今360万年的男性原始人的部分骨骼化石,其比同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的“露西”骨骼化石要早40万年,并且和“露西”一样都能直立行走,因此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间或比此前认为的更早。相关研究报告发布在6月2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网络版上。
8. 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首次在室温条件下成功在一个有机半导体材料上演示了期盼已久的电磁激子发出激光现象。电磁激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粒子,但是其行为如同粒子。该研究或有助于研发可用于通讯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更加高效、灵活的激光器。
9. 德国雷达卫星“串联-X”21日在乌克兰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这颗卫星上首次安装了三维立体相机,可拍摄整个地球表面的立体图像,对地球数字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地球表面精度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10.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宇宙学家通过对宇宙星系3D图像的观察分析,测定出中微子的质量上限——不超过0.28电子伏特。这是截至目前最精确的中微子质量测量值。该方法的运用使人类向最终准确测定中微子质量又迈进了一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11.一个以德国科学家为主的欧洲研究团队在微重力下的量子气体(QUANTUS)项目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仪器,其可在失重条件下产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是现阶段最复杂和最稳定的试验。试验结果为未来利用原子干涉观察量子物质演变奠定了基础。科学家亦希望借助这种零重力下的超低温量子气体研制原子干涉仪等高精密测量仪器,以用于测量地球的重力场,同时解决物理学领域的一些基础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的《科学》杂志上。
12. 找寻“上帝粒子”可以用听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研究团队认为:假若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确实存在,当会发出声音,而这声音亦将成为探测希格斯玻色子的绝佳途径。现今物理学家们已模拟出希格斯玻色子数据信号可能会发出的乐曲音频,在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上就可聆听这个“上帝粒子”带来的美妙弦音。
13.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6月22日报道,荷兰空间研究组织(SRON)与乌得勒支大学天文学家近日探测到一类模糊的氧信号,证实其来自于一颗中子星“鲸吞”其同伴白矮星所发出的X射线。这是星体的极端引力效应首次以氧原子而不是铁原子的形式被揭露出来。而尽管天文学家以往也曾用相似手段探究过中子星及黑洞附近的强引力,但研究人员认为本次的结果是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