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7-03 | 作者:张梦然 来源: 科技日报
1. 据7月2日的《科学》杂志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科学家在百岁老人中发现了一系列与普通人相区别的遗传特征,并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预测人长寿几率的模型,准确率高达77%。科学家希望能很快提供免费测试,让人们确定自己是否拥有长寿的基因序列。
2.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1日报道,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与加州圣地亚哥动物园使用一只已经死去的鬼狒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了干细胞,并计划使用已死亡动物被冷冻的细胞来让濒危的物种免于灭绝,此举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质疑这或将上演现实版的“侏罗纪公园”。
3. 英国《自然》杂志刊发报告称,位于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内、迄今世界最强大的X射线激光器——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于6月30日发表了它自启动以来的第一项实验成果:其强大而独特的能力达到了可操纵原子样本上单个电子的水平,能够从内到外逐个将电子剥离,从而形成所谓的“空心原子”。
4. 新出版的《核医学杂志》报道了名为切伦科夫冷光成像(Cerenkov luminescence imaging)的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其成像产生的光来源于辐射,无需体外光源照明,这种将光学成像与核医学的结合代表了医学成像的新途径,有助于诊治癌症和其他疾病,以及更快和更有效地开发放射性药物。
5.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报道,韩国成均馆大学研究人员在一个63厘米宽的柔性透明玻璃纤维聚酯板上,制造出迄今为止“块头”最大的石墨烯块,随后将其制成一块柔性触摸屏。这可看作是研制更加坚硬、廉价以及更加柔韧的透明电子器件的第一步。
6. 借助洛弗尔射电望远镜,一组国际研究人员探索到一个全新的方法来解释脉冲星旋转的差异性,并加以校正,使得浩瀚宇宙中的脉冲星成为更为精确的宇宙之钟。校准这台“时钟”,将极大促进对宇宙涟漪——引力波的搜索工作。
7.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人员使用超高压在一个钻石对顶砧(DAC)内制造出一种结构非常紧密并能够存储巨大能量的物质。目前除核能之外,该物质存储的能量密度最大,未来可能用来制造新的能量储存设备、电池和具有高度氧化能力的物质以及超高温超导物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
8. 德国研究人员使用基因密码工程技术,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同时用3种合成氨基酸替代蛋白质中的3种天然氨基酸,而此前只能做到一次将一个合成氨基酸整合进一个蛋白质中。研究人员表示,此法可改变蛋白质的特性,让其出现新的生物特征,未来或许可以定制各种具有特殊性质的蛋白质。
9. 因运载火箭出现问题,美国空军已两次被迫推迟发射花费巨资打造的首颗“天基宇宙监视卫星”。这颗卫星原计划于7月8日升空,可对数以千计的卫星和数以万计的太空垃圾实施全天候监测,帮助控制人员设法避免“太空交通事故”。
10.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6日(北京时间)报道,欧洲空间局发布了首张宇宙全景图,这也是“普朗克”太空望远镜完成的第一个杰作。“普朗克”成功捕获大爆炸的余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用收集的数据将宇宙全貌首次呈现于世人面前。该图不仅提供了认识宇宙星空的新方式,还将告诉人们在宇宙大爆炸后,浩瀚的宇宙发生的点点滴滴。
11. 德国弗赖堡大学科学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功揭示细胞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Ⅰ的结构,并发现了分子复合物中的全新能量转换机制:细胞可通过该机制使用储存在营养中的能量。膜蛋白复合物Ⅰ的功能失活会导致帕金森氏症或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及人体老化,因而该成果对于彻底了解细胞内电子传递和能量转化的机理至关重要。
12. 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克里斯蒂安•比尔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两份研究报告,首次根据测量数据估算出地球的碳循环轨迹,即地球上二氧化碳的自然释放和吸收量,这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依据,有助减少气候变化后果预测的不确定性。
13.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向美国宇航局提交了未来新型超音速飞机的方案,其关键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倒V字形引擎,并尝试以诸多方法克服超音速飞机的续航距离及载荷等问题,让人们看到了一丝超音速飞机重回商用的曙光。
14. 由德国马普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小组在《自然》杂志上报告称,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如该结论获得证实,那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意味着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
15. 美国布法罗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针对细胞膜的磁性纳米粒子,很容易在细胞间扩散,可以使科学家远程控制细胞离子通道、神经元,甚至能够控制动物行为。该方法只会加热细胞膜而不会导致细胞死亡,对治疗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