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创作

那年的豆浆

2012-03-16 | 作者:裘倩倩 |【 【打印】【关闭】

因为住在市区,因而经常得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去周围走走。闲暇中,不知不觉来到一家豆浆连锁店门前,温暖的红色招牌和一如既往的温馨气氛很快吸引了我,即使是在这么炎热的盛夏,我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了进去。

选定一个靠窗的座位,点了最喜欢的咸豆浆和南瓜饼,静静地坐着等待,一边欣赏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一边随意翻看桌上制作精良的小小菜单。咸豆浆是这家店的一大特色,刚冲出来的满满一碗,表面星星点点地随意点缀着几块切碎的脆油条,这种油条不比别处,炸的非常爽脆,混合着新鲜豆浆的香味,有着非常独特的味道。用勺子轻轻探下去,一片片轻纱薄雾般的紫菜丝轻轻浮起,充满着海苔的淡淡咸腥。当你这么随意地一勺勺喝到碗底时,会惊喜的发现很多细小的米虾,经过豆浆的洗礼和紫菜的包裹,散发着淡淡的混合香气。作为一碗豆浆的最后“压轴”,它们一点都不逊色。相反,更是锦上添花,让人回味无穷。

品尝着独特的咸豆浆,伴着味蕾的一点点被唤醒,思绪也随之天马行空,一下子飘到了很远的地方。想起我第一次去这家豆浆连锁,在上海,那年我十四岁。记得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的好,爸爸妈妈刚好都赶上了下岗的大潮,于是那段时间我的脑中装满的都是“勤俭节约”的信条。尽管如此,我们家还是一直保持着每年出去旅游的传统,年幼的我,也因此游玩了不少中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上海不是第一次来,但是对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来说,每次来都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当我们结束了一周的行程准备回去时,才发现车票紧张,于是联系了一个熟悉的长途车主,准备等他早上5点的车回家。

记得那天早上很冷,好像是2月的天气,为了不错过这唯一的一班车,我们一家三口很早就起来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只有4点多钟,初春的清晨像夜晚一样黑。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偶尔经过的外地车辆,从身边呼啸而过。我们三人站在一座立交桥下,非常非常的冷,把我的瞌睡都冻跑了。更不幸的是天开始下雨,于是我们就想赶紧找个避雨的地方。那家有名的豆浆连锁就是在这一刻涌入我眼帘的。那时候的台湾豆浆店在中国还没有发展很大,只有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比较有市场。记忆中只有在看台湾的连续剧时经常看见这家店的字样,心里朦胧地知道它是台湾的豆浆大王。看着周围的一片漆黑和蒙蒙细雨,我们只好一起走进了店内。高大的玻璃门一关上,我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简易的红色桌椅、宽大的落地窗户,让我一时觉得像是回家般的温暖。服务员微笑着递上密密的菜单,我也顾不上问爸爸妈妈,只顾自己快速地浏览了一遍菜单后,点了咸豆浆和其他一些我喜欢的小点心。而坐在对面的爸爸妈妈看过菜单后,却只点了一碗普通的豆浆。不懂事的我,只顾着独自享受自己的美食,却没有注意到爸爸妈妈只喝了一碗豆浆。当我吃完后,才听妈妈说:“一碗豆浆要4元,真是太贵了。”这时的我才觉察到自己面前堆满了碗碟,一时间非常难过,也非常自责。

 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我从来都没有跟爸爸妈妈提起过,当年那碗豆浆带给我的震撼与自责。后来的我们,一起去过好多地方,品尝过很多美食,但我心里总是忘不了那碗咸咸的豆浆和那个寒风冰雨中的“豆浆大王”字样。此后我去过很多次各地的这家豆浆连锁,点过无数次咸豆浆,然而却再也品不出当年那丝绒般的温馨和浪漫。于是理解了鲁迅在《社戏》中所说的心境:“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