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创作

苹果,苹果

2012-03-12 | 作者:裘倩倩 |【 【打印】【关闭】

最近在看《乔布斯传》,在对这位旷世奇才的生平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对“苹果”——这个“一次又一次改变世界”的名词,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热爱和关注。

我的第一只“苹果”是ipod touch 4, 那是20109月,我期待了很久,或许因为它的Retina屏幕,或许因为它的金属质感,或许什么都不为,就是向往拥有一件苹果的产品。记得当时大陆地区迟迟未上市,后来还是一个去香港出差的朋友帮我带了一个回来。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真的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泽。20115月,我如愿以偿买到心爱的iphone4,当时白色机型已经上市,但是都是联通定制机,于是这只黑色的可爱苹果开始与我形影不离。直到12月的某一天,我带着它过马路时,被一个我至今都不知道长相的小偷给抢了去,这让我郁闷了好久,因为当时16Giphone4已经停产,而且我的小黑保护的非常好,上面还挂着我的名字。第三只苹果就是我手上的这台超薄的Macbook Air, 有着银灰色的简洁外形和刀锋一样超薄的边缘,它的出现记录着我的一个美好回忆,尽管已是物是人非,任何时间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心里暖暖的。

正如苹果之父Jobs所说,“我们不否认我们会窃取灵感,而且在这方面厚颜无耻。”说法很幽默,但是苹果的每一件产品,真的都透露着他匠心独具的设计和独一无二的灵感。尽管在苹果创始之初,他的好友兼合伙人沃兹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Jobs严格的要求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一直是激励苹果员工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最欣赏他对每一件产品极尽完美的追求,精确到了每一个细节。他说这是他父亲教给他的,“一个木匠,不能因为别人看不到衣柜的背面,而使用粗糙的木板和工艺。”同样的,一台电脑,不能因为使用者看不到内部的电路板,而忽视它线路的美观和整洁。正因为如此,Jobs经常对一些乱七八糟的电路板大发雷霆,他会很不客气的说:It’s definitely shit!

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追求造就了今天的苹果,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完美的像件艺术品。这也是Jobs 对产品的要求,不是一件冷冰冰的电子产品,而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因而80年代时,苹果的设计师们为达到他“友好”图形界面的要求,绞尽了脑汁,才领会他所谓的“友好”为何物。其实他要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一种让人感觉亲切的设计,所以当时为了设计出一种“圆角矩形”的图形界面,他让设计师们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正是对于细节的不懈追求,他不惜放弃了以自己女儿名字命名的“丽萨”项目,而是自己带领着50多个人,开创了独一无二的“麦金塔”项目,即今天的Mac 系列。时值今日,Mac已是不可忽视的经典,谁能想到,在它诞生之初,Jobs团队经历了多少困难和挫折?

至于它经典的标志——一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当时也是经过Jobs精挑细选的,据说当时设计师提供了两种苹果,一只是完整的,一只是被咬了一口的。Jobs选择了后者,是因为他觉得前者看起来更像一只樱桃!漂亮的包装也一直是Jobs所强调的,他要求的产品是从里到外都完美的,毫无瑕疵的,就连包装也必须是简洁的,漂亮的,线条流畅的——正所谓“至繁归于至简”。

我想,Jobs不仅是一个电子行业的领袖,他更标志着那个时代革命性的转变,以及一种无人企及的精神力量。他的“现实扭曲力场”打破了很多人对自己能力所设的局限,让很多受他影响的人都做到了他们自己原本认为“绝无可能做到的事”。正如他所说的,他要做改变世界的人。他不仅做到了,而且更是传递了一种精神,就是对产品的激情、热爱和严格的要求,对细节不遗余力的追求,以及对自身能力的绝对自信和改变未来的宏图壮志。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传承,这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要髓,学习、工作、科研,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中找到启示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