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创作

“和尚楼”的日子

2008-12-02|【 【打印】【关闭】

我不知道“和尚楼”这一名词何时被定义在我所住的这栋楼,更无从考证“和尚楼”的来历。隐隐约约地知道以前凡来岛的“移民”,总要在“和尚楼”内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才可以正式地被岛上的“土著”们所认可和接收,然后再成为岛上的新一批“土著”。我想大概当初来岛的也都是一批年青的“光棍”,所以给这几栋四层小楼带来了一个“和尚”的“风水雅号”。

记得我刚到这个岛上或曰刚进入新“移民”的日子里,与岛上的“土著”们聊天时,被别人问及住处,我总是按我所住的房间门牌号,告之西区17栋时,听者总有些闻所未闻的模样或有些详加打听的意思,最终在听我详细说明到一半时,他们不住地点着脑袋:“原来是‘和尚楼’啊!”。仿佛原本这几栋楼根本就没有进过什么“正规军”的行列,更何况还参加什么“编号”来着!仅仅是一个名叫“和尚楼”的场所而已。后来自己也被渐渐地“同化”了,无论是岛上的“土著”还是岛外的“过客”问及本人的住处时,也不问他们知不知道,一律答曰:“和尚楼”,省却了自己的“口若悬河”,最主要的是“简单,明了,好找”,也算是一种语言和行为的“进化”吧!

迁至“和尚楼”,望着新粉的墙壁、窗外那伸手可及的水杉,还有单位提供的不多的生活设施:一桌三床三凳(三人间),后又升级为两桌两床两凳(两人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喜悦阻碍了自己对所有事情的进一步思考。随着日子的迁移,剧情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下里巴人”终于知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和资格,故没有为“和尚楼”的生活所气馁,更证明了鲁老先生所述的“阿Q精神”在本人心中所占的比重。

毕业的日子刚好是接到“上岗通知”的日子,那正处于一年中最为燥热的季节。 早晨,可以在知了的“知了、知了……”声中知道今天又是一个“艳阳天”。中午的时间算是最容易使用的,不用到“和尚楼”里去回一回炉,可以在办公室里的冷气吹拂之下,美美地睡上一觉。傍晚,像我这样一个经常在口头上发誓一定要学习游泳,然而就是抱着游泳圈也不敢下水的“旱鸭”,只好独自默默地躲在楼上的水房里,快活地冲个够,令同一层楼上的小女生们气得直跺脚,大声疾呼:“连‘女士优先’的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得,简直是世风日下了!”。唉!什么时候才能在她们的心目中真正地建立“男女平等”的概念啊!不过经过一段时日后,她们也渐渐地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更使她们对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也有了一个深切认识,相信这对她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的,说不定到时还会对我“感激涕零”呢!

随着天气的凉爽,“下里巴人”也总结了一条“温度平衡定理”出来:夏日里,岛上为什么那么热?君不见除自己居住的“和尚楼”外,哪一间房子上不挂着一个白色的“铁疙瘩”,这些“铁疙瘩”拼命地从房间里吸着热气,然后再吐到房间之外,能不热才怪。每每想到这时,“下里巴人”不禁自鸣得意一番或找上一个更加“无聊”的人大大地吹侃一顿。

秋季里,老天对岛上人的生活一切都变得平等了,“下里巴人”不会感叹天气的酷热,“阳春白雪”也不会抱怨这个月电费如何,那个月电费如何了。或许,这时的“和尚楼”可以得到更多的“宁静”或“沉默”。

冬日里,在江南念书的几年里,仅靠两床薄被就度过了,当然不是本人经冻的缘故,现在想来还是自己太穷了,毕竟像我这样穷人的“最高要求”仅是吃饱而已。然而在这片科岛上,迫得我不得不将自己在学校里珍藏起来的另一床被给拿出来。唉!今后如何“成家”啊?连最后一样“嫁妆”也给用了,还有什么指望,看来真得与“和尚楼”结缘了。为了使室内的温度不至于在深夜里降得太快,依照家乡农村种稻的方法:晚上张上一盆水,放于室内。晨起,盆内的水竟然变得“静静”的。

“和尚楼”地处科学岛的经济要塞,旁有菜场和林立的饭馆和小餐厅。真有些愧对于菜场的“叔叔大娘”们,住了那么长的时间,几乎就没有照顾过他们的生意。倒是饭馆和小餐厅的“主子”们对我有颇深的印象,每每经过总会问我吃了没,是不是要吃些什么,想想家人也没有对我这样的“关心和爱护”,内心中颇有些不安的我总会轮流地光顾一下,免得生疏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昨日,获悉我们即将搬离“和尚楼”,心中不免有些“得意”,终于可以摘掉“和尚”的帽子了,大有一种“劳苦人民翻身解放”的感觉,然而又有一些“失意”,无论如何,“和尚楼”对我来说都是很近很近的,就算不是“爱得太深伤得也太深”,毕竟也溶入了我近一年的感情。这也许就是“下里巴人”为什么总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