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我出生在安徽省萧县一个偏僻的乡村,父亲是一位工人,母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我的童年是在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萧县作为安徽极左路线的“重灾区”,实施所谓的“开门办学”,使教育和学校几乎行同虚设,我的小学1-3年级教室就是村里的牛棚,老师是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乡村会计,四、五年级后,转入离村子约一公里的小学,学校的规模、师资力量有了一些提高,但那个年代,学校的领导权掌握在那些目不识丁的“农宣队”手中,到生产队干农活变成了“开门办学”的代名词,在我美好童年时代,教育给我留下的是贫穷和愚昧………
诚然,文化大革命这种倒退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毕竟是一场对人类文明的浩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十年,是短暂的;但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又是漫长的,一个人的青春年华能有几个十年啊!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它使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看到了希望,使人们已破灭的理想重新插上了翅膀,人们真正懂得了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它标志着那种所谓“推荐上大学”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这时,我正值上初中一年级,对我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象我这样既不“红”也不“黑”的后代,要靠“推荐”几乎不可能,恢复高考意味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但要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必须经过个人的奋斗;由于是极左路线的“重灾区”和乡村教学质量的落后,要想迅速赶上来,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时,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母亲--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使我萌发上大学的欲望,有了学习的动力,我更忘不了母亲每天晚上在一盏煤油灯下帮助我补习数学和语文的情景,经过近一年的刻苦努力,我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中等水平进入前三名,这更增加我学习的信心,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对一个学生来说,人生的机遇和转折常常与录取和分配相关。我的人生经历,就是在机遇和挫折中展开……
时至今日,接到第一张录取通知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是1978年的暑假,当时为了集中基础较好的其他学校的同学进入萧县中学(曾叫萧县梅村中学)这所重点中学学习,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考,筛选几十名同学组成一个班(初中二年级)。我参加了这次考试,并以较好的成绩被录取,当时是十分兴奋的,虽然没有意识到进入重点中学的意义,但它使我迈上了较高的起点。进入重点班后,由于这里师资力量强,学习风气浓,加上个人的努力,我学习成绩很快名列前茅,在初中阶段,曾荣获萧县数学竞赛的第一名,并以全地区第一名的成绩再次考入萧县中学读高中。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在萧县中学一直名列前茅。
1982年的暑假,我被录取到安徽机电学院机械工程系。本来,考取大学是件十分高兴的事;但对我来说,却是平生第一次沉重的打击。由于填报志愿的原因,我被增招到一所省属院校,而同班同学中很多则进入重点大学学习。失落和惆怅,痛苦和感伤交织在一起,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命运的不公,生活的无助。在大一期间,每当日落时分,我常常独自一人来到长江边,看着夕阳的余晖,东去的流水,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哀愁;挫折和失败几乎将我压跨,使我感到前途渺茫。我中学时代的同学非常体量我的苦衷,纷纷来信安慰我、鼓励我。我把他们的鼓励和安慰珍藏起来,并默默为他们祝福;同时对自己的挫折和失败进行反思,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由于我的入学成绩是全班最高的,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大学四年,我一直学业优秀,曾连续两届荣获学院英语竞赛的一等奖和数学竞赛的三等奖。应该说四年的大学生活是短暂而充实的,是生活教我如何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它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不要灰心,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并持之以恒,就会有收获,因为“Chances benefit the prepared minds.”
1986年5月,我以较好的成绩考取哈尔滨建筑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大学的一个心愿,使我从挫折的阴影完全摆脱出来,它令我十分欣慰。在哈尔滨建筑大学读研究生阶段,我师从工程机械专家顾迪民教授和刘绍华教授,从事液压振动技术在建筑机械应用的研究,硕士论文液压振动技术在工程机械的应用研究系国家建设部重点科技项目,本课题91年通过部级鉴定并评价为液压技术的前沿,国内首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1993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元月,我圆满完成了学业,再一次充实了自己。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放弃去广东工作的机会,来到合肥一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尽管企业的科研条件不如高校和科研单位,但在这里,我把自己学过的知识与实际的设计工作结合起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己的实际设计能力,是我取得很大收获的四年。我先后担任设计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和机芯设计科长,负责和主持多种产品的设计和研制工作,负责HW-8721系列机芯的国产化设计,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企业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品,并荣获合肥市科技进步奖和省优秀新产品奖;主持设计HW-21Z系列盒式录音机运带机构,91年通过安徽省经委主持的省级鉴定,其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荣获安徽省优质产品奖及电子部机芯行评二等奖。
1996年5月,作为在职工作人员,我考取了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博士研究生。与以前相比,没有更多的欣喜和激动,对于我这样一个三十一岁的人来说,春天也许是迟到的,但却是备感温馨的,因为获得博士学位一直是我的宿愿,考取博士研究生就使这种宿愿变成现实的基本条件。
在我三十多年人生道路中,是母亲给了我读书的启蒙;是我的老师们给了我悉心的指导,使我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取得一些进步;在我从事科研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我两位研究生指导老师顾迪民教授和高大明研究员,他们虽然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但他们身上共有的是那种视事业为生命的敬业精神,从他们那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做学问的方法,而且学到做人的道理。我的博士导师经常教育我,搞工程的,一定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一直把它作为我工作的准绳,踏踏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人,因此,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出了一些成绩。
97年3月-9月,在主持1000升卧式液氦杜瓦的设计过程中,克服了经验少、时间紧、要求高的许多困难。仅用四个月就完成两台杜瓦的设计及研制任务。这两台一千升液氦供气杜瓦,已成功用于中日合资南京华新滕仓光缆公司的生产中,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由于该课题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1000升卧式液氦杜瓦的设计及研制获得成功,系国内首创,1997年被评为院级科技成果,获1997年等离子体所科技进步奖所,优秀课题及所长特别奖。现已上报中科院,拟申请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我所大科学工程项目HT-7U工程设计的推进,97年对纵场系统的结构进行较详尽的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为纵场结构设计提供了工程依据。HT-7U绕线机的设计及研制是国家九五重点项目的关键预研项目之一,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是否研制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超导磁体的研制,HT-7U装置CICC超导专用绕线机的设计及研制在HT-7U的预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CICC导体的特点以及需满足预弯、连续绕制的要求;尺寸范围覆盖直径为1米至6米,从各种圆形到D形,适应于HT-7U所有纵场及极向场CICC导体线圈的绕制;能够精确控制起弯点、小半径、大半径和直线段,误差按±0.1mm;计有八类十五个动作,结构复杂,且各动作之间存在随动关系,这就给设计及研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阅读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在高大明研究员的主持指导下,1997年10月拿出初步方案,经过多次讨论,总体方案本着实用、高效、节俭的原则,在MT-15会议及HT-7U专题讨论会与韩国、美国等同行进行讨论,并得到外国专家的认可,认为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按此,造价仅是国外同类装置价格的1/3-1/4。在设计及研制中,我和高大明研究员一起负责技术方案设计,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完成了有关参数及结构的计算工作,以及总装图及预弯成型结构及吊架结构的设计,目前已完成HT-7U超导装置绕线机设计及研制工作,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正在进行绕制技术的研究以及HT-7U纵场系统的结构有限元计算工作。
每个人对成功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也就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成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机遇和努力。机遇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但努力必须做到,如果一个人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奋斗,默默付出,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因为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在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方面,青年人非常不容易做到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往往急功近利,急于求得所谓的学术成就,忽视创造过程的艰辛;另一方面,虚假的创新或抄袭掩盖了学术的肤浅和贫瘠,虚假的创新“造就”的所谓“名人”,不仅不利于科研工作,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压制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成长。实际上,我并不把考取博士、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看作成功,它只是朝着成功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上了一个新台阶,站在一个新高度;也许它只是我万里征程的第一步,前面的路更长,道更艰难,但路就在我们脚下,只有不停地走下去,才会有收获,即使达不到终点,也是成功的,固然成功令人欣喜,然而追求的过程同样是一种乐趣。
“努力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能成功”,这是法拉第毕生的座右铭,我愿将它与朋友们共勉!